“双核+双副中心”激发新动能 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 商洛在线
  • 2022-07-08 10:24:42
  • 来源:南方日报

打开广东地图,以珠三角为中心点,广汕汕高铁、广湛高铁两条在建350公里时速高铁,如东西两条射线,将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与广州串联;向北,去年底新通车的广连高速公路,为粤北发展提速再添新动脉。

2018年,以功能区战略为引领,广东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随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外发布,强调要发挥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城市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对标湾区所需,发挥各地所长。

过去几年来,立足各自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充分发挥“双核+双副中心”“湾+带”等联动机制作用,对接珠三角、融入大湾区,在共抓共享历史机遇中加快发展,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交通互联

把核心区发展动力传递辐射到四面八方

每天上午10时55分,在龙川西站候车大厅总是人头攒动,特别是到节假日,操着各种口音的人们在此启程,踏上去往深圳北站的旅途。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开通。在此之前,深湛高铁江湛段建成通车,广湛高铁建设进展顺利,“五龙入湛”高铁枢纽新格局初显;梅汕铁路建成通车,梅龙高铁开工建设;清远境内有包括广清城际在内的3条轨道交通衔接通道,广清永高铁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开工建设,广汕、汕汕等时速350公里高铁建设加速推进。

至此,广东21市实现三小时左右通达,全域“三小时经济圈”形成,高铁成为粤东西北人民出行的标配。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对于“山长水远”的粤东西北地区来说,交通阻隔是造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幸这一短板正在过去几年中加速补齐。

去年11月27日,韶关丹霞机场正式通航,填补了粤北没有机场的空白;今年3月,HU7043航班平稳起飞,4E等级的湛江吴川机场试运行。北部生态发展区和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两个机场的通航标志着粤东西北正式纳入广东省“5+4”骨干机场规划布局,可以快速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带动城市人流和物流的高效运转,更好地对接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和两个合作区的建设。

高速公路网进一步织密。武深高速、汕昆高速、汕湛高速、云茂高速、河惠莞高速等建成通车。截至去年底,粤东、粤西、粤北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突破6000公里,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珠三角核心区往粤东、粤西、粤北建成至少2条以上大通道,局部大通道如沈海高速开阳段、阳茂段从双向四车道扩建成双向八车道,茂湛段扩建工程正有序推进。

此外,以汕头港、湛江港为核心的粤东粤西港口群加快建设,汕头港广澳港二期、全球最大的湛江徐闻港客货滚装码头、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港航设施投产运营,北江航道实现千吨级船舶直达大湾区,西江航道建成广州云浮国际物流港。内河航运和粤东粤西港口群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机场、高铁、高速、港口……“海陆空”并进的立体交通网络在粤东西北大地上初步成形,把珠三角核心区发展动力传递辐射到四面八方,带动各类创新发展要素加速涌进,为粤东、粤西、粤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强有力的通路支撑,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产业互联

对接湾区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U形分布的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基地上,来自南半球的铁矿原料从一端登陆,直接进入全封闭传输带,在智慧车间华丽变身为中高端钢铁产品,又从另一端输出,登船驶向湾区乃至全国、全球市场。

“珠三角在汽车、家电方面的制造能力非常强,但缺乏钢材,在这里建钢铁基地具有战略意义。目前湛江钢铁的商品钢材生产能力大约是1000万吨/年,其中70%销往两广。”宝钢湛江钢铁总经理助理孙震表示。发达的路网将湛江的钢材运至大湾区市场,小到汽车、家电生产,大到海上风电、深中通道建设,处处都能见到湛江钢铁的身影。

陆海统筹、港产联动,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沿海经济带对接湾区所需,发挥东西两翼特色所长,与珠三角各市的产业链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共建与科技创新合作进一步深入,一个以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等产业为主的世界级产业带成形成势。

在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成立,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加快建设。在汕尾,近两年签约的81个重大产业项目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占九成。在阳江,深度对接大湾区及周边地区对合金材料的需求,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在茂名,中氢科技、东华能源等氢能项目相继落地,为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

北部生态发展区则贯通城乡、连接工农、链接湾区,在绿色生态经济体系、产业协作体系逐步发力,对接大湾区的“大农场”“后花园”“康养地”加快形成。

在清远,越来越多的乡村特色产业正在崛起,“平台快递+农村客运+快递企业”的电商到村配送模式全市推广,推动清远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市场。

在河源,以万绿湖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牵引,“两晚三天经典旅游线路”串珠成链,全域旅游“河源样本”加速打造。

除了发展农业产业,粤北城市也在新的赛道上对接湾区,弯道超车。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市,这个传统工业大市实现了绿色发展的华丽转身。到2025年,韶关将力争形成数据产业上中下游集聚效应,打造千亿级的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集群。

城市互联

“双核+双副中心”激发新动能

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传导不仅发生在交通和产业领域,也在城市和区域层面进一步拓展。

在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长期对口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础上,2021年,广东将汕头、湛江发展放到全省湾区带动、两翼齐飞的战略格局中系统谋划,并出台重磅文件。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的深度协作不断深化,“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加速构建。

仅过去一年,深圳与汕头签署包含5个领域21个重点合作事项的深度协作框架协议,汕头(深圳)协同创新交流中心和“深交所汕头基地”开始运作,深圳-汕头协同创新科技园启动建设,深圳对口帮扶汕头4个县(区)13个镇在乡村振兴上取得良好效果。

广州与湛江则在合作框架协议中明确推进交通设施互联,共建合作发展平台,加强重点产业协作,深化科技和金融合作,促进社会事业共建,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在经济社会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目前,两市已签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人社、金融、港口等多领域的合作协议。

广清一体化走过十年,随着《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州(片区)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广州都市圈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探索跨区域城乡融合改革经验。清远携手广州共建“421”现代产业体系,广清跨城通办事项拓展至66项。

而对于汕尾、梅州等革命老区,随着《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的发布,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深圳对口帮扶梅州的对口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借助深圳辐射带动,汕尾探索实践“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共建模式,吸引比亚迪等一批知名深圳企业落户。汕尾在广州的对口帮扶下,摸索“规划引领+品牌打造+市场运作”,打造农民增收新业态。

“核”“带”“区”协同联动发展,全省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提升。“十三五”以来,沿海经济带东翼4市、西翼3市和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高于珠三角2.1个、1.2个和1.5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44元增加到27191元,增长了61%,逐步缩小了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差距,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记者赵文君)

标签: 高速公路网 一核一带一区 粤港澳大湾区 赣深高铁



推荐More